
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深刻变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而与此同时,有关语言学习需求下滑、高校语言课程停开以及语言教师招聘难等报道也频频出现。这些现象究竟对翻译行业的未来预示着什么呢?继爆出AI应用倚赖大量盗版图书的新闻,以及某出版社计划未经作者同意便利用AI翻译积压书目的消息后,我们的忧虑无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然而,我们距离那个无法挽回的临界点究竟还有多远?
翻译,简而言之,即是“将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”。然而,任何有过多种语言经验的人都会深知字面直译的潜在陷阱。尽管像谷歌翻译这样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翻译服务,但它们在语境理解、多义词汇、成语表达、地域性用语、性别差异,以及实际技术障碍等方面仍显得捉襟见肘。
我们多数人都曾听闻过那些幽默或是严重的误译事例,这些误译往往暴露了对所谓“低价值”语言的不尊重。在我首次担任威尔士语/英语双语诗歌选集的合作编辑与翻译时,便曾亲历这样的窘境。非威尔士语使用者通过谷歌翻译尝试理解希安·诺西的诗作《Rhyw Bedair Awr》的主题,其正确含义应为“大约四个小时”,但“rhyw”一词含义颇丰。结果,诗作的标题被译作“四个小时的性爱”——这一误译虽然为活动增添了不少谈资,却也凸显了翻译应用在语境把握上的巨大难题。
土著活动家罗宾·沃尔·金默尔曾将语言比作观察世界的棱镜,这一比喻令我深感共鸣。它让我意识到,我们所体验的语言越多样,我们所能见到的色彩光谱也就越丰富。在我与资深翻译家希安·诺西共同致力于双语诗歌选集的编辑与翻译过程中,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我的思考之中。